zhōnghuá

中华

拼音zhōng huá
注音ㄓㄨㄥ ㄏㄨㄚˊ

繁体中華
词性名词

词语解释

中华[ zhōng huá ]

⒈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后也借指中国。

振兴中华。

China;

⒉  指中原。

⒊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 黄河 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 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 中国。

晋 桓温 《请还都洛阳疏》:“自强 胡 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敦煌曲子词·献忠心》:“见中华好,与 舜 日同,垂衣理,菊花浓。”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

⒉  指中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樅阳 张监镇,其先中华人,自其祖寓 武义,邦宪 与之邻居有年矣。”
明 何景明 《彭生行》:“王 严 杨 马 各挺出,异才岂必生中华。”

⒊  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北齐书·高昂传》:“于时, 鲜 卑 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 昂。”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且如胡 元 只任胡族为正官,中华人官佐二。”

国语辞典

中华[ zhōng huá ]

⒈  中华民国的简称。参见「中华民国」条。

⒉  古代汉族最初多建都于河南省及其附近区域,以其位居四方之中,文化美盛,故称其 地为「中华」。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辖地,皆称为「中华」。

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彊胡陵暴,中华荡复,狼狈失据。」
《北齐书·卷二一·高干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惮服于昂。」

分字解释

※ "中华"的意思解释、中华是什么意思由耶鲁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传承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精髓,保持着传统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大自然为皈依,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含隐蓄秀,奥僻典雅。

2.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虽然历史上有过受辱挨打的过去,但是现在走正确的道路必然会有着光明的未来。无论哪个民族和人民,都是爱自己国家……

3.它是物极必反,对过去闭目塞听、自满自足的那种盲目自大状态的合乎规律的反拨,反映出我们许多研究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同志们冲破禁区的理论勇气,和要在文艺理论研究上闯出新路来的中华有志之士昂扬、奋进的精神。

4.洪秀柱说,无论从国际法、历史、地理、地质、使用等观点而言,钓鱼台列屿属于“中华民国”固有领土不容置疑。

5.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

6.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7.的决心、改造浮躁的学习心态,秉持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知行合一,为中华文明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8.历史用深刻的手写下一串串华夏的奇迹,自豪和自信同时树起铁骨铮铮的丰碑。我们用刚毅创造了一个民族永远读不完的故事,稳定和谐谱奏出中华英雄之曲。高举着不断创新的大旗,走进未来的辉煌,用崭新的理想去建造一座人类最美好的摩天殿堂。

9.在灾后的营救行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舍生取义的英雄模范,他们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是任何大灾大难都击不垮、打不倒的。

10.一百十四、七月的党旗,金光闪闪;七月的祖国,金碧辉煌。党的儿女应自强不息,为鲜红党旗添彩争光;中华人民当奋力拼搏,为强盛祖国加瓦添砖!